在消费升级、行业集中化的大环境下,原酒企业转型是必然选择。位于“川西酒乡”四川成都大邑县王泗镇的成都蜀之源酒业在酿好酒的基础上,坚定走特色化的品牌建设之路,明确“原酒+瓶装酒”双品牌发展战略。同时,通过打造蜀酒文化旅游综合体,推进酒旅深度融合,持续注入文化动力。
四十多年风雨兼程,历经五代传承,蜀之源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在新时代、新变革下抢占先机,坚定品牌自主化步伐,为成都白酒及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大邑力量”。
原酒产业遇困 川西产区待破局
随着中国酒业的持续转型升级,中国白酒不断向优势品牌、优势品质、优势产能、优势产区集中。所谓“世界白酒看中国,中国白酒看四川”,四川白酒不仅“甲天下”,更是“调天下”。
依托历史沉淀,川酒以生态、品质、文化等核心优势,树立起根深蒂固的好酒形象。作为中国白酒发源地之一和中国白酒产业发展核心区,四川的白酒产销量均稳稳占据中国白酒行业的半壁江山,企业和产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近年来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省白酒产量348.1万千升,较2012年增长17%;实现营收3447.2亿元,较2012年增长106.2%;实现利润754.7亿元,较2012年增长157.9%;全省白酒产业产量、营收均占全国的52%,利润占全国的34%。而在行业进入新周期的当下,川酒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原酒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成都是川酒五大产区之一,以邛崃、蒲江、大邑、崇州为重要组成部分。,大邑生态资源丰富,酿酒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白酒原酒生产基地及OEM加工基地。资料显示,目前大邑全县白酒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
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白酒产业升级,及竞争格局中品牌酒企的实力较量需要,许多品牌酒企从以前外购大量基酒向全部自酿、部分外购急速转变,导致单纯的原酒生产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大邑所在的川西平原以原酒生产为主导,知名度很高,美誉度不足。”中国白酒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柳曾提到,没有大品牌的引导,是大邑的弱项。大邑全县没有统一思想发展白酒产业,是当地酒业的主要问题。
面对行业现状和挑战,大邑积极求新求变,选择打造“白酒+”新生态和融合式发展齐步走战略,实现品牌化落地,深挖酒旅文化资源,为川酒增添新动力。
在被誉为“川西酒乡”的王泗镇,大邑以2012年成立的王泗食品产业园作为白酒产业发展基础,在保留原酒基酒以及OEM代加工业务的同时,逐渐推动大邑白酒企业转型,深入推进质量、标准、品牌的三位一体建设。
在杨柳看来,白酒产区的支撑是“一大”。有大企业支撑带动且中小企业集聚的产区才会比较活跃,才能形成品牌效应。创建于1979年的成都蜀之源酒业,如今已成为大邑县酒业两家规上企业之一。“如果酒企能够专注于做一件事,即便面临产业升级,包括工艺品质、技术方面的升级和迭代,也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蜀之源在酒庄建设、酒企建设、品牌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着大邑产区特色化、协同化发展。
四十余年兼程 好山好水酿好酒
在王泗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殊的自然生态优势,蜀之源酒业传承大邑古法传统工艺,结下了与美酒的不解之缘。
明末清初,曾为御用酒坊天龙烧坊门下弟子的总兵王泗将军屯兵于大邑城西,率部镇守尚河村一带,在乱世中保得一方平安。百姓以酒犒劳将士,将军饮后赞叹“酒乡刃甲酿美酒,醉世神工代代传”,此后王泗镇一带酒业大兴。
为感念其功绩,百姓将他镇守的地方称为“王泗营”,把天龙烧坊称为“将军烧坊”,所酿之酒被誉为“蜀酒之源”,传承至今。王泗将军的美谈,王泗白酒、“蜀酒之源”的底蕴,让蜀之源讲好品牌故事有了底气。
从当初一个不起眼的村办小作坊到今天的四川知名品牌、国家3A景区,蜀之源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见证了中国白酒行业的波澜起伏,也与行业一起不断成长进步。
“一群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酿造中国好原酒。”这是蜀之源酒业一直秉承的核心发展理念。坚持“诚信、责任、创新、共赢”的价值观,以践行工匠精神为抓手,酿造健康美酒为己任。
中国白酒专家赖登燡曾为蜀之源酒业题词:“好山好水生态酒,匠人匠心蜀之源”。这一句话道出了蜀之源的自然禀赋,以及对品质的坚守。
整个大邑县,就是一个酿酒生态园,一个优质原酒的原产地。所谓“水是酒之血”,大邑产好酒的关键在于“水”。在王泗镇,从西北方向的雪山流下汩汩清泉,储存了清澈甘美的地下水,为酿酒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水源。
同时,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肥沃,为多种酿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优质环境。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加持下,蜀之源传承古法酿造“六字真言”:水、窖、粮、曲、酿、藏。,采用小窖发酵、大曲糖化发酵、混蒸混烧等传统工艺,酿就“芳香浓郁、绵柔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的酒体风格。
把好质量关,蜀之源不断提升品质的高度。其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和技术中心研发平台;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西华大学、中国白酒学院、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等院所高校开展常年技术合作,成立实践基地、实验室、工作站,产学研联合,深入研究白酒工艺特点与风味特征,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如今的蜀之源,年产各型原酒1万余吨,储存能力达3万余吨,是全国少数拥有浓香、酱香、清香、芝麻香和馥郁香五大香型的白酒企业。同时,蜀之源也是中国八大原酒生产企业、四川原酒20强企业、四川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企业。其白酒酿造工艺荣获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好品牌故事 蜀酒文旅添动力
中国白酒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载体,以品质为根的好酒更需要打造文化之魂。蜀之源酒业深谙这一点,在守护传统酿酒技艺、坚守工匠精神的同时,走上了蜀酒文化旅游综合体发展的酒庄文化表达之路,进一步推进酒旅深度融合,持续为品牌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2020年,蜀之源酒业打造了占地300余亩的蜀酒文化园。其,被誉为“中国蜀酒文化的大观园”,先后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及全国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其下设“甘泉湖·蜀之源酒庄”,打造酒道体验、酒文化传播平台。
景区集生态酿酒、现代灌装、文化展示、酒体品评、酒道体验、古窖遗址于一体,以酒为载体展现博大精深的蜀文化、酒文化、道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通过旅游参观、现场体验,构建消费者对蜀之源白酒的全新认知。
景区内的王泗酒窖遗址,被誉为“文化地标之王”,发现于1979年,并于2011年被列为大邑县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存有石砌古井、发酵池和蒸馏灶,保留了明末清初的窖藏特点,对了解川西地区古代酿酒历史和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7月22日,蜀之源投资5000万元的集白酒文化、非遗体验基地、“微度假”等概念于一体的蜀之源甘泉湖二期项目正式启动。
依托酒旅融合、酒文化带动效应,蜀之源酒业积极探索大邑产区特色化、差异化路径,讲好“王泗白酒”故事,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与知名度。
远景战略指引 双引擎开启新篇
随着国家把白酒产业从限制性发展名录中剔除,白酒企业兴起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伴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更加钟情于精品、优品酒水。
为应对发展需要,2022年,蜀之源酒业正式提出了“2036远景战略规划”,明确了“原酒+瓶装酒”双品牌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一系列举措,到2036年使瓶装酒业务全面赶超原酒业务,实现双引擎、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蜀之源实施“2036远景战略规划”的第二年,在未来的十五年内将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双品牌发展战略、人才强企战略、文化兴企战略”四大战略。
在12月10日举行的2023年川酒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尚治豪作了主题为《新形势下原酒企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分享,寻求探索新形势下原酒企业的发展新赛道。
尚治豪表示,蜀之源将全面梳理制定瓶装酒、品牌化发展的整体营销规划,明确定位、确定营销推广模式,梳理品牌体系,梳理配套的研发、供应、质量管理、财务结算体系,梳理组织职能及组织架构以及对应的考核体系。
在市场营销推广模式上,打造浓香型白酒OEM基地、蜀之源酒庄、“蜀之源·城市酒窖”模式,做好全产业链的整体赋能。
蜀之源集团打造集品牌传播、产品体验、消费者推广于一体的平台化模式,于今年3月探索建设了一整套酒企私域运营系统——“城市酒窖”计划。该系统是以原酒和商品酒销售、原酒定制、原酒封坛、城市酒窖新零售连锁为主营业务的创新商业平台。
未来,除长春城市酒窖外,蜀之源将积极布局东北和华北地区,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300家城市酒窖的布局,将形成“本土市场+成都主城区市场+蜀之源·城市酒窖”为核心商业模式的全国市场三核驱动销售格局。
在品牌建设和消费者培育上,以消费者为核心,聚焦C端,通过主题活动、事件营销等方式强化“体验互动+动销转化”,进一步丰满产品矩阵,满足消费者在饮酒、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从内容输出到媒介资源整合,“线上+线下”双线加大品牌传播力度。
尚治豪表示,蜀之源将致力于实现两大突破。一是原酒品牌化突破,在“四川原酒生产企业20强”基础上,打造全国化的原酒品牌。二是瓶装酒品牌化突破,蜀之源瓶装酒品牌自2011年推出,在十多年间摸索创新,目前已拥多个产品,逐步实现从大邑到全省的市场布局,并延伸到江苏、广东等省份,加速走向全国。
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品质优势,是四川原酒坚持转型升级的“底气”。《大邑县关于促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成都都市圈白酒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政策举措的发布实施,进一步吹响了川酒加速前行的号角。
蜀之源酒业厚积薄发、张力显现,随着持续的个性文化全面表达,其一定会成长为川酒中一颗崭新的明珠。
(何仕宏)
初审:李松 责任编辑:王莎 审核:郑滢
上一条:没有啦!
下一条:保信中经产业集团一行赴海南参观考察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