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考验,需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革新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以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历史底蕴,引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发展与成长,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饮食文化作为最具亲和力和生活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凝聚了民族智慧和精神力量,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多元思潮不断涌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需结合实际,立足人才培养目标,狠抓思政教育工作,利用饮食文化涵养高校思政工作建设,让学生透过不同视角深化思政学习感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更上一个阶层。具体而言,将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以下价值。
首先,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内容。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饮食文化体系各具特色且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将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拓展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体验不同于教材知识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地域饮食文化、饮食习俗、菜系特色、餐桌礼仪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丰富其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了解,促使其建立良好文化包容、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同时,饮食文化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改善思政课堂教学晦涩难懂的局面,营造活跃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有助于凸显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功能。饮食文化作为代代相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在历史发展实践中已经充分证明其育人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有计划地影响和塑造学生,在良好文化的熏陶下实现道德培育、精神浸润等思政教育目的。
最后,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和文化素养。成长于信息时代的高校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网络接触多元思想文化,但受到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及外来意识形态入侵的影响,部分学生逐步丧失理想理念,缺乏前进动力。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向善”思想,将其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提升其道德与人文素养,帮助其抵御不良意识形态。
由上述可知将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着明显的育人价值,符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趋势和要求。对此,高校不仅需要正视饮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而且要以切实举措推动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现协同育人,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文化观的时代青年。
第一,整合饮食文化资源。想要确保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取得预期教学效果,需挖掘整合与思政相关的饮食文化元素,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科学且系统的教育素材。一是加强学习和研究。高校可通过专题培训、学术探究和实践调研等形式,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饮食文化研学工作,了解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寻找其与思政课程的契合之处,将其整合为可以灵活运用的思政教育素材。二是重新编写教材。饮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播与传承需以优质教材为依据,高校需依据思政工作实际和学科特征,针对性优化、编写思政课教材,恰当增加饮食文化内容,保证二者知识的连贯性。
第二,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饮食文化,并不是将内容机械相加或生硬灌输,而要求高校充分考虑学生喜好,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优化饮食文化表达方式,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一是丰富教育载体。信息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方式,成为备受学生青睐的学习方式之一。针对学生这一学习习惯,高校需加强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如引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抽象的饮食文化知识以形象立体的方式进行展示,打造生动的思政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层次性,让学生亲身感受饮食文化。同时,高校可以开设饮食文化学习主题网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持续学习饮食文化,有效拓展思政课堂。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新时代视域下的思政教育需达到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而传统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此效果。对此,在融入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结合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小组合作、项目驱动、问题探究、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爱的语言表达,并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用活、用好饮食文化素材,提升课堂教学感染力,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重视思政实践教学。思政教育是一项富有实践性的课程,将饮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饮食文化中蕴含的良好道德品质转化为自身修养。首先,高校可结合思政教育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饮食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校园美食节、读书会等,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饮食文化的底蕴,倾听古人的智慧心声,培养对饮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养。其次,高校可组织学生实地体验不同的饮食文化,直观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感受古人对美食的不懈追求及其独特的饮食审美意识,并在实践教学中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第四,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思政课教师是落实饮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责任主体。目前,部分高校在选拔和考核思政课教师时未对其饮食文化认知给予过多关注,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饮食文化掌握程度不深,无法保障饮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因此,高校需重视思政课教师选拔、培训工作,提升其饮食文化素养,确保其能够在思政教育中灵活应用饮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首先,完善选拔与培养机制。高校需重视思政课教师饮食文化素养,考察其融合教学能力,让其正视饮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在思政教学工作中渗透饮食文化知识,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其次,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高校可开展学术研讨会,组织思政课教师共同探究饮食文化融入问题,集思广益,分享教学经验,探究饮食文化融入理念与方法,提升对饮食文化融入的课堂把控能力。同时,高校可邀请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到校进行学术分享,引导思政课教师感受饮食文化的育人内涵,掌握在思政教育中传承饮食文化的实践技能,树立坚定的饮食文化传承意识,优化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饮食文化的专业能力。最后,完善考核机制。为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高校需针对饮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果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制定明确考察标准和机制,得到饮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思政教育发展道路。
第五,搭建线上学习平台。随着科技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学习、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针对高校学生这一信息获取特征,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饮食文化时,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实现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多元融合。一方面,高校需结合线下课堂思政教学实践,在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等平台开设饮食文化学习专栏,找准思政教育与饮食文化的契合点,向学生推动不同主题的饮食文化知识,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有效延伸思政课堂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高校可搭建专门的饮食文化学习平台,构建完善的饮食文化学习资源库,并通过直播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提升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将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核内化为文化修养、外化为行为自觉,更加主动地参与思政教学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有效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需抓好饮食文化融入契机,依据思政教育目标,合理选择饮食文化内容,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融入方式,凸显饮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价值,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项目]重庆市教委教育改革项目“医学教育长学制背景下高职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GZ223021)
(作者杜高鹏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彭毅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杜高鹏 彭 毅)
《中国食品报》(2024年02月21日06版)
(责编:朱美乔)
上一条:如何保养肠胃健康
下一条:中华传统食品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探讨 |
返回列表 |